中文经常被视为其中一种最难学习与教授的语言。不少于香港生活的非华语学童母语虽非中文,却必须于主流学校和华语学生一起学习中文。他们到底如何学习?他们学习中文的路上又正面对着什么难关?
语言学上,非华语学童的母语通常使用字母系统(alphabetical system)。他们主要以字母命名知识(letter-name knowledge)及运用语音的能力以学习阅读,这与学习中文时所用到的技巧及知识截然不同。另外,非华语家庭亦会经常遇到学习中文的不同障碍。例如,由于母语相异,学童的中文知识较同侪贫乏,面对功课时更易受到遇到挫折。同时,因多数家长未能读写中文,故难以及时协助学童功课上的问题。不少学童因而未能打好中文学习的根基,严重影响日后的学习能力与动机。我们近日的一项研究亦印证:非华语学童比华语学童更需要以语音知识去辅助学习。
共有六十三名小学二至三年级生参与了该项研究。其中有三十四名为非华语学童(母语包括尼泊尔语、乌都语及印度语),另外廿九名是母语为粤语的学童。研究期间,我们共以四种不同的方法教导中文字词,包括直接抄写、部首知识、辅助拼音及看读字词。直接抄写的教学方法能显著地辅助两类学生学习。值得留意的是,主流学校采用的部首知识教学法在是次研究中未能有效辅助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而较少采用的拼音教学法则只对非华语学生起较显著作用。
在实际教学上,学校教师能够协助非华语学童有系统地练习抄写中文字词,同时利用他们的在语音知识的优势辅以教学。例如,老师可以在读写中文的教材内加上粤语拼音。由于粤语拼音采用字母系统,非华语学童的家长经过基本训练就能掌握,并能在家中协助孩子学习。若这些教学策略能由政府推广,将会更为有效。最后,是次研究成果亦有助编写更有效的中文为第二语言学习教材,日后或能为成人(如非华语学童家长)打下一个更好的根基。
参考文献:
Chung, K. K. H., & McBride-Chang, C. (2011). Executive functioning skills uniquely predict Chinese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3, 909-921.
Wang, Y., McBride, C., Zhou, Y., Malatesha Joshi, R., & Farver, J. A. M. (2017). Becoming literate in Chinese: a comparison of native-speaking and non-native-speaking childre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Zhang, Q., Tsung, L., Cruickshank, K., Ki, W.W. & Shum, M. (2011). South Asian students’ educational experience and attainment: Learning Chinese as a second/additional language in Hong Kong. In L. Tsung & K. Cruickshank (E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in global contexts: Multimodality and 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 (pp. 63–80). London, U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Zhou, Y., McBride, C., Leung, J. S. M., Wang, Y., Joshi, M., & Farver, J. (2017). Chinese and English reading-related skills in L1 and L2 Chinese-speaking children in Hong Kong. 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 1-13.
此文章由我们的客席博客王莹博士撰写。王博士现为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的博士后研究生。她的专业范围是幼儿发展及教育﹑儿童早期读写能力发展和执行技巧的发展及家庭与学校经验的影响。